网信彩票攻略_网信彩票漏洞
网信彩票客户端2023-01-31 16:05

网信彩票攻略

筑牢八千里边关钢铁防线******

  “10年前 ,我们边境巡逻靠的 是铁脚板 ,如今‘电子眼’沿线建设 ,信息化管边控边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党的二十大提出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我认为 ,建设现代化边防需要现代化民兵……”初冬傍晚 ,滇西边陲,位于半山腰的中缅边境某联防所,民兵赵国峰和联防队员们围坐在篝火旁 ,讨论近年来边防发生的巨大变化 ,气氛热烈 。

  对于云南省军区官兵和民兵来说,守卫八千里边防线是莫大荣光 ,也是如山责任 。近年来,广大官兵和民兵携手戍边,用热血书写忠诚,守卫边境安宁。

  “如果我们连前方 的小家都守护不了,那就更没法守护后面的大家了!”赵国峰 是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30号卡点负责人,也 是一名退役军人。去年4月入驻卡点后,他一直坚守在这里 。镇康 是一座岸城一体化“边地新城” ,国境线长96.358公里 。全县4个民兵执勤连在133个公路口、15条重要通(便)道等点位设置了150个卡点 ,24小时值守 。赵国峰所在 的30号卡点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地势险要,除了日常巡逻外 ,他们还在重点部位设卡设伏 ,有力地打击了走私和偷越边境行为。

  相比30号卡点 的艰险 ,11号卡点的防控任务复杂多元。由于地处县城附近,加之没有天然屏障 ,这里偷越边境现象突出,执勤民兵时刻准备与跨境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卡点的负责人曹正荣告诉记者 ,正因为如此,虽然家就在不远处,民兵们都选择吃住在点位上,这几个月共抓获百余名偷渡人员 。

  “党 的二十大提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现在云南沿边的25个边境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878个抵边村从边陲一线变身发展前沿,200余万边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许多人自觉加入戍边守防队伍中来。”云南省军区领导介绍 。

  “守边护哨必须强化全时备战状态。”在金平县金水河镇某民兵哨所,为了便于观察,民兵高海在申请并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后 ,移走了挡住视线 的一棵大树,并在二层阳台架起高倍望远镜,一天不落地将监测记录写进执勤日志。他说 :“守边护防责任重大,要像守家护院那样在哨所扎根 。”

  作为英模民兵连队的传人,云南“筒裙民兵”几十年义务巡边近10万公里。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 ,大家谈道 :“要发扬甘于奉献 、爱边护边的精神,接力履行好戍边使命。”12月1日下午 ,在民兵班长陆子黎 的带领下 ,5名女民兵再次踏上巡逻路,察看管辖 的4块界碑 。她们熟悉2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2年多,该民兵班为一线官兵提供了10余条重要 的边情信息。

  从繁华喧嚣 的边贸口岸 ,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从白雪皑皑 的高黎贡山,到烈日当空的热带雨林……行走边境一线,“镇守边关视死如归”这8个大字气势如虹。这是烙印在边境一线官兵和民兵心底 的誓言。(柯穴)

东西问|尹仑 :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中新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 :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

  作者 陈静

  全球生物多样性 的热点地区 ,往往也是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中国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文化多样性亦非常丰富 ,56个民族创造了众多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的传统知识 。这些传统知识不仅有巨大 的商业与经济价值,还对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行之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探讨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的传统知识”等议题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 是传统知识 ?中国民族传统知识中蕴藏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智慧 ?

  尹仑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在长期 的经验基础上形成 的 、适应地方文化和环境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它属于集体 ,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代代相传 ,也可以通过歌曲 、传说、谚语、信仰、习惯法和土著语言表达 。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2014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 ,传统知识被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为: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 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文化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

  例如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 的传统信仰体系 ,这一神山信仰体系包括周边的300多座神山。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都属于神山, 是不可侵犯 的,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将惹怒神山 ,用暴雨和泥石流对村庄进行报复。在此基础上,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 ,盗挖药材,污染泉水 、河流和湖泊等相关传统习惯法。这些传统习惯法在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

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里雪山美景 。李嘉娴 摄

  再以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 的相关知识为例。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 ,从事以陆稻种植为主 的轮作农业 。当前 ,基诺族的轮作农业中保存着陆稻品种96种 ,根据其成熟时间和特点,划分为早熟品种16种、中熟品种35种、晚熟品种20种、糯稻品种25种,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土地上 ,按照不同年份种植不同品种,以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通过长期积累的认知经验和知识,保护和促进了基诺山陆稻品种 的多样性 ,并进一步孕育了当地以陆稻种质资源为代表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可以说,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生物遗传资源 的多样性,使这些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基因库”。这一“基因库”富有生命力,处于动态 的变化和发展中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相机 ,用于监测拍摄野生动物。该保护区是最大 的生物物种基因库。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对于中国和世界 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起到何种作用?

  尹仑 :传统知识在自然保护中 的价值与作用,受到了COP15的重视 。《昆明宣言》的17条承诺提到 :“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采取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 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充分有效参与。”

  中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 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包括森林 、沙漠 、高原、冰原、旱地 、海滨等 ,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知识,并随着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什么作用 ?以传统知识中的生态习惯法为例,不仅有通常理解的、直接对动植物进行保护的传统信仰和行为准则,也有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储藏、有效利用 、综合管理 、惠益分享和促进发展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实践。

  因此,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而言,传统生态习惯法不只 是单一的保护准则,更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例如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澜沧江大峡谷的佳碧村 ,存在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群体性组织“姐妹会”。“姐妹会”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禁止砍伐树木和破坏森林植被,确定了封山育林 的森林 、树种 、海拔和山坡位置,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树木和整个森林 的生长。同时 ,“姐妹会”开展植树造林,最大程度恢复树种多样性 ,维护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 ,中国各民族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 的传统知识 ,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与生物遗传多样性相关 的生态习惯法,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并进一步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经召开 ,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作用有何建议 ?

  尹仑:正在举行 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中 的2030行动计划具体目标13提到:“确保通过相互商定 的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式 ,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 的惠益。”因此,我们应该思索“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这一主题 ,在相关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中承认并纳入生态习惯法 的有益部分,从而实现传统知识及其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 的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 。余瑞冬 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相关行动计划和地方性法规都提及了传统知识 。2010年9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要开展试点示范,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 ,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 、开发和利用 的利益关系。同时 ,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 的传统知识 、创新和实践 ,建立数据库 ,开展惠益共享的研究与示范。

  2018年9月,云南省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这一条例虽然提到了传统知识,但只 是个别条款的原则规定 ,缺少可执行 的细则及措施。

  当前,印度、巴西、南非 、马来西亚等国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 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开始承认和接受原住民 、世居民族、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 的生态习惯法和制度 ,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 。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特殊路径和专门制度。例如 ,中国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 的云南,基于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生物多样性治理 的地方机制 ,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弥补其不足 。传统知识介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建设 ,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就有法可依,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完)

  受访者简介:

  尹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气候人类学 、民族生态学 、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等问题研究 。出版以《气候人类学》为代表的专著4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300余万字。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网信彩票地图